鹏华基金造星升级 闫思倩押注得手
文章来源:蓝鲸财经
记者 祁和忠 敖玉连
尽管监管层不提倡包装和打造明星基金,但是,由于造星能刺激基金规模的迅速膨胀,给基金经理股东和经理层带来丰厚收益,因此,实际的情况往往是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。
在擅长造星的公司中,鹏华基金实属高手。
近期,闫思倩管理的鹏华碳中和基金在一季度的惊人表现,再次将鹏华基金推到了聚光灯下。一季报数据显示,该基金在今年前3个月净值增长超过60%,并获得大量净申购,至一季度末,基金净资产规模已经接近109亿元,是年初的10倍之多。
通过包装和宣传明星基金经理,鹏华基金再次实现了基金经理和公司的名利双收。而回顾过往,王宗合、梁浩等基金经理也曾被成功包装为明星,一度翻江倒海。
究其原因,是因为这种造星模式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市场生态与利益关系。
在2019至2021 年的牛市行情中,鹏华基金通过精心打造王宗合、梁浩等明星基金经理,让很多投资者对于基金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,吸引了很多人跟风入场。但当市场进入熊市阶段,投资者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,资产大幅缩水,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。
再看此次闫思倩的“多点开花”,可谓鹏华基金造星的升级版。
闫思倩同时管理着5 只基金,涵盖机器人、人工智能芯片等多个热门主题。这种多方向押注的策略,无疑增加了成功的概率,一旦某个赛道成为风口,便迅速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包装宣传,吸引投资者申购。
观察鹏华基金等公司不遗余力地造星的行为,有时会不禁让人想到莆田系医院的历史。十年前,莆田系医院何其兴盛?当时,莆田系医院进入很多特定的专科领域,如果男科、不孕不育等,投入巨额广告费用进行误导性宣传,吸引大量患者,从而获得暴利。
无论是医疗还是资产管理行业,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,且都具备高度专业性。在资产管理领域,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,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夸大宣传和过往短期业绩的误导。
鹏华基金这种通过押注式投资、包装宣传来造星的手法,虽能在短期内为公司带来巨额利润,却可能对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投资者的长远利益造成较大损害。
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,跟风追星式投资易陷入误区。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背后,可能隐藏着过高的估值风险和运气等不确定因素。一旦市场风口转移,或基金经理的运气走到尽头,投资者可能面临损失。
而从市场整体层面而言,这种造星行为易滋生投机氛围,扭曲市场价格信号,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,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因此,对于鹏华基金以及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而言,应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。基金公司应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,注重长期投资价值的挖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,而非单纯追求短期规模增长和明星效应制造。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基金公司投资和宣传推广行为的监管,防止误导性信息的传播,引导行业回归理性与健康发展轨道。
在追求财富增值的道路上,市场参与者都应保持理性和清醒,摒弃短视的造星和跟风投资行为,共同构建一个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