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必驰重启IPO:AI独角兽再战科创板,硬科技底色能否赢得资本青睐?
2025年4月25日,国内对话式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思必驰”)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申请,标志着这家AI独角兽在首次IPO折戟两年后,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。此次重启IPO的背后,是思必驰在智能语音赛道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双重发力,但其持续亏损与高研发投入的财务状况,仍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作为国内少数拥有全链路智能语音技术的企业,思必驰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“云+芯”战略布局上。公司已有五项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,成为江苏省大模型备案数量最多的企业。其中,DFM-2大模型定位于“跨模态行业语言计算大模型”,具备完善的规划、推理、创作能力,可快速适配汽车、IoT、金融等垂直场景。例如,在智能汽车领域,思必驰已与奔驰、奥迪、比亚迪等60余家车企合作,累计上车超1500万辆,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TOP100中覆盖率第一。
尽管技术实力突出,但思必驰的财务表现仍面临挑战。2020年至2022年,公司营收分别为2.36亿元、3.07亿元、4.2亿元,净亏损则分别达2.15亿元、3.35亿元、2.97亿元。亏损的主因是高额研发投入——同期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6.26%、93.25%、74.04%。
不过,思必驰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。2024年,公司围绕会议办公场景推出AI办公本、高端吸顶麦等产品,月销量持续增长,获京东新品增速Top1,并入驻全国近千家线下门店。在智能IoT领域,与近200家客户合作打造450余个标杆案例。此外,2025年1月,思必驰完成5亿元融资,由知名产业基金、国资平台、私募基金联合参与,资金将用于垂域大模型与全链路对话技术的规模化落地。
此次重启IPO,思必驰能否打破“硬科技企业盈利难”的魔咒?政策层面,证监会提出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,拟放开未盈利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限制,或将为思必驰扫除障碍。但市场更关注的是,其能否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,实现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回报的平衡。毕竟,在智能语音赛道,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同样激烈。
注:本文结合AI生成,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供参考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